2月12日,戶外愛好者趙軍和同伴們一起在劍閣攔馬墻景區徒步?!按禾斓綌r馬墻,陽光和空氣都好,一路還有養眼的古柏?!背弥苣?,這已經是他第二次來到此徒步了。
攔馬墻景區是廣元周邊不少喜歡徒步游市民的打卡地,同樣也是戶外愛好者的青睞之地。
劍閣攔馬墻景區位于劍閣縣劍州古城(普安鎮)西8公里處,距劍門關景區約40公里,是劍門蜀道上翠云長廊中最重要的一段。
“攔馬墻是古代軍事建筑中的一個種類。劍閣攔馬墻基本保持了原始模樣,破壞較少。其特點是三古:道古、樹古、交通設施古,堪稱 ‘天下第一古道’?!?劍閣縣文化旅游和體育局局長王清平介紹,景區內參天古柏240余株,平均每25米1株,蒼勁郁翠。從涼山鋪到清涼橋長達5公里青石鋪面、古柏參天的驛道是古蜀道原貌保存最完整的一段,所遺存的“攔馬墻”“飲馬槽”“門檻石”“防滑線”“栓馬樁”等,是古代陸地交通實物原形,堪稱蜀道交通活化石、“國之瑰寶”。
行走在景區,一棵棵參天古柏蒼勁青翠,屹立在古道兩旁,大的古柏3個成年人才能抱住,古柏根據民間流傳故事而起名狀元柏、懷胎柏、張飛柏等。年代久遠原因,古柏根部吞噬了散落在山坡石頭,長勢好比要和巨石共享大地恩賜。
青石板鋪面的古道,寬約3米,選取兩塊大青石板,可以拼湊一間臥室,由于千百年來,馬匹、車輛、行人的踩踏,青石路面上留下了車轍痕、馬蹄痕、行人足印,記載下千古蒼桑痕跡。
古道邊,會議桌大小、面包車厚的條石堆砌成攔馬墻,依舊蹲伏在路旁,讓人陷入深思——千百年前沒有現代施工設備,古人是如何把它開鑿出來的,又是如何搬運堆砌起來的?現場有石碑記錄條石之間采用糯米勾縫,敬佩古人聰慧。
據了解,翠云廊古驛道古柏歷代均設有專人管理。自明朝始,劍州州官就開始實行驛道古柏離任交接任制度,并沿襲至今。(郭自慧/文劉新亮/圖)